本站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(互联网信息服务),并非《地球物理学报》官方网站。办理业务请联系杂志社。
《地球物理学报》(CN:11-2074/P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作者:张廷龙,余海,王军,张茂华,周方聪,陈洁 | 雷暴电场雷达电荷结构
摘要:2016年夏季在青海大通地区获得一次局地雷暴云内的电场探空资料,结合雷达、地闪定位资料,详细分析了该雷暴的地闪活动特征及云内的电荷结构.结果显示,该雷暴过程的负地闪在时间上呈间歇性发生,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不连续,且所有的正地闪都发生于雷暴的成熟阶段.在雷暴成熟阶段与消散阶段过渡期获得云内的垂直电场廓线表明,雷暴内的电荷结构在探空阶段呈四极性,最下部为处于暖云区内负电荷区,往上依次改变极性.最上部的正电荷区由于数据丢失无法判断其上边界外,其余3个电荷区的海拔高度分别为:5.5~5.7 km(3.4~ 2.3 ℃)、 5.7~6.2 km(2.3~-0.4 ℃)和6.2~6.6 km(-0.9~-1.7 ℃),对应的电荷密度为-1.81 nC·m ^-3 、 2.47 nC·m ^-3 和-1.76 nC·m ^-3 .其中,下部正电荷区的强度最大,其次为上部的负电荷区.通过分析电荷区分布与正地闪活动的关系,认为暖云区内负电荷区的形成有利于诱发下部正电荷区的对地放电.
注:因版权方要求,不能公开全文,如需全文,请咨询杂志社